English

从“虚胖子”到“强巨人”

——扬州大学发展纪实
2000-11-2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金福 我有话说

铺设“联合路”

扬州大学的前身是6所单科院校∶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和江苏商业专科学校,分属于江苏省教委、省水利厅和省商业厅管理。由于隶属关系不一,这种条块分割的体制造成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办学、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和办学效益低等弊端,在6所院校的110多个专业中,重复的专业就有20多个。最典型的是经济类专业,由于市场对经济类人才需求的增加,6所高校同时开设了经济类专业,但共同的特点是水平较低,有的专业甚至连一个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没有。在学校的资金支出上,学校间的“软硬件”建设重复、利用率较低。

在6所院校中,处级机构就有99个,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由于单科性的限制,各个学校形不成教育的“整体优势”,有的学校科研、教学连续几年处于“踏步走”的状态,6个单科院校加在一起的招生规模只有7000人。

1992年5月,6所单科院校组建成为扬州大学,从而成为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面旗帜。

拒绝“虚胖子”

合并后的一段时间,扬州大学各个学院均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成为一个简单的高校“独联体”,学科重复建设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与国内外其他院校相比,扬大处于落后地位。大是大了,可学校的格局却始终保持在“割据”状态,“小而全”变成了“大而全”。想成为大规模的综合性大学,此时却以一个“虚胖子”的姿态出现。

由于没有现成的前例可效仿,学校在“小校部、大学院”和“大校部、小学院”,即走联合还是走合并的道路间,面临新的选择。谈起当年的合并,曾经参与改革全过程的现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葛锁网教授告诉记者,“高校合并是一个新事物,扬大率先在全国高校实行合并首先要弄清的是合并就意味着统一规划,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并不是挂一块牌子就了事。”然而,扬大的合并并非“大鱼吃小鱼”那么简单,6所学院,所所实力、规模都相当,拿出什么样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摆在扬大人面前的棘手问题。

1995年,扬大进入了实质性合并阶段。学校下定决心,打破6个学院分治的格局,取消单科院校的法人实体,着手建立“一个法人、一个财务、一个规划、一套机构和一套制度”的内部运行机制。为克服原有各院校“自成一体、各自为政”的弊端,学校采取调整交流的方式,同时提拔年轻的高职称、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使“扬大意识”得到增强,院校之间的磨合期大大缩短,使更多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科研教学上来。

铸就“强巨人”

“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选择了我校,那么就必须拿出对得起时代的‘答案’”,扬州大学的一名老领导告诉记者。从6合1,再从1分为14,扬大在合并调整中,构建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框架。随着改革的发展,6所高校、2万名师生员工逐渐融为一体。8年的磨合调整使扬大人清醒地认识到,扬大关键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这场改革中,扬大按照学科群组建了13个学院,真正实现了学科交融互补,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并建立了精干高效的运行机制,实行校院系三级建制。

八年磨剑锋利出。合并后的扬大现设有14个学院,40个系(部),80个专业,29个博士、硕士授予点。近十年来,扬州大学共有260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年科研项目达700多项,其中“863”高技术、“九五”攻关等国家级项目50多项,科研机构63个,而在合并之前,6个院校总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还不到10项,1991年6所院校加到一起的科研经费只有216.6万元,1999年全校经费达2000万元,招生规模由原来6所学校的7000人扩大到1999年的23000人,等于在合并的过程中又建立了一所新的大学。

1998年1月,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来到扬大,看到学校合并取得的巨大成就后高兴地说,我对扬大合并办学前景充满信心。2年飞逝,扬州大学通过大联合、大跨越,获得了大发展。

在高校的12大学科中,扬州大学拥有11个学科,学科间交融的潜力极大,学校抓住这个机遇,“由大变强”,1998年9月,扬州大学与中科院合作研究的体细胞克隆羊问世;10月水稻细胞学研究获得突破,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第一个研制出兔瘟疫苗;第一个研制出小鹅瘟疫苗……谈起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取得三项世界第一,今年65岁却“退而不休”的王永昆教授兴致盎然,“原来扬大是‘大校’,但不是‘强校’,现在学科发展这样快,我们当然可以成为一个强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